2025-09-05 04:52:52
在芯片失效分析的流程中,失效背景調查相當于提前設置好的“導航系統”,它能夠為分析人員提供清晰的方向,幫助快速掌握樣品的整體情況,為后續環節奠定可靠基礎。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芯片的型號信息。不同型號的芯片在電路結構、工作原理和設計目標上都可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型號的收集與確認是所有分析工作的起點。緊隨其后的是應用場景的梳理。
無論芯片是應用于消費電子、工業控制還是航空航天等領域,使用環境和運行負荷都會不同,這些條件會直接影響失效表現及其可能原因。 微光顯微鏡可結合紅外探測,實現跨波段復合檢測。自銷微光顯微鏡平臺
致晟光電熱紅外顯微鏡采用高性能 InSb(銦銻)探測器,用于中波紅外波段(3–5 μm)熱輻射信號的高精度捕捉。InSb 材料具備優異的光電轉換效率和極低本征噪聲,在制冷條件下可實現 nW 級熱靈敏度與優于 20 mK 的溫度分辨率,支持高精度、非接觸式熱成像分析。該探測器在熱紅外顯微系統中的應用,不僅提升了空間分辨率(可達微米量級)與溫度響應線性度,還能對半導體器件和微電子系統中的局部發熱缺陷、熱點遷移及瞬態熱行為進行精細刻畫。結合致晟光電自主研發的高數值孔徑光學系統與穩態熱控平臺,InSb 探測器可在多物理場耦合環境下實現高時空分辨的熱場成像,是先進電子器件失效分析、電熱耦合機理研究以及材料熱特性評估中的前沿技術。紅外光譜微光顯微鏡應用在半導體可靠性測試中,Thermal EMMI 能快速識別因過應力導致的局部熱失控缺陷。
在電子器件和半導體元件的檢測環節中,如何在不損壞樣品的情況下獲得可靠信息,是保證研發效率和產品質量的關鍵。傳統分析手段,如剖片、電鏡掃描等,雖然能夠提供一定的內部信息,但往往具有破壞性,導致樣品無法重復使用。微光顯微鏡在這一方面展現出明顯優勢,它通過非接觸的光學檢測方式實現缺陷定位與信號捕捉,不會對樣品結構造成物理損傷。這一特性不僅能夠減少寶貴樣品的損耗,還使得測試過程更具可重復性,工程師可以在不同實驗條件下多次觀察同一器件的表現,從而獲得更的數據。尤其是在研發階段,樣品數量有限且成本高昂,微光顯微鏡的非破壞性檢測特性大幅提升了實驗經濟性和數據完整性。因此,微光顯微鏡在半導體、光電子和新材料等行業,正逐漸成為標準化的檢測工具,其價值不僅體現在成像性能上,更在于對研發與生產效率的整體優化。
借助EMMI對芯片進行全區域掃描,技術人員在短時間內便在特定功能模塊檢測到光發射信號。結合電路設計圖和芯片版圖信息,進一步分析顯示,該故障點位于兩條相鄰鋁金屬布線之間,由于絕緣層局部損傷而形成短路。這一精細定位為后續的故障修復及工藝改進提供了可靠依據,同時也為研發團隊優化設計、提升芯片可靠性提供了重要參考。通過這種方法,微光顯微鏡在芯片失效分析中展現出高效、可控且直觀的應用價值,為半導體器件的質量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晶體管漏電點清晰呈現。
在致晟光電的微光顯微鏡系統中,光發射顯微技術憑借優化設計的光學系統與制冷型 InGaAs 探測器,能夠捕捉低至皮瓦(pW)級別的微弱光子信號。這一能力使其在檢測柵極漏電、PN 結微短路等低強度發光失效問題時,展現出靈敏度與可靠性。同時,微光顯微鏡具備非破壞性的檢測特性,確保器件在分析過程中不受損傷,既適用于研發階段的失效分析,也滿足量產階段對質量管控的嚴苛要求。其亞微米級的空間分辨率,更讓微小缺陷無所遁形,為高精度芯片分析提供了有力保障。
微光顯微鏡中,光發射顯微技術通過優化的光學系統與制冷型 InGaAs 探測器,可捕捉低至 pW 級的光子信號。紅外光譜微光顯微鏡與光學顯微鏡對比
在電路調試中,微光顯微鏡能直觀呈現電流異常區域。自銷微光顯微鏡平臺
在實際開展失效分析工作前,通常需要準備好檢測樣品,并完成一系列前期驗證,以便為后續分析提供明確方向。通過在早期階段進行充分的背景調查與電性能驗證,工程師能夠快速厘清失效發生的環境條件和可能原因,從而提升分析的效率與準確性。
首先,失效背景調查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它需要對芯片的型號、應用場景及典型失效模式進行收集和整理,例如短路、漏電、功能異常等。同時,還需掌握失效比例和使用條件,包括溫度、濕度和電壓等因素。
自銷微光顯微鏡平臺